半導體產業自誕生之日起,資金與人才就是這個產業發展的關鍵,不過砸錢容易,培育芯片人才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,甚至毫不誇張地說,人才即是半導體產業的引擎。因而在當前中美科技競賽的緊要關頭,我國也開始「對症下藥」。
中國芯片崛起的過程,人才稀缺已經成為共識。《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(2017-2018)》指出,到2020年前後,我國半導體產業人才需求規模約72萬人左右,而我國現有人才存量40萬人,人才缺口將達32萬人,巨大的缺口直接導致科技企業開啟「花式搶人」大賽。
同時需要一提的是,一片硅晶變成一顆芯片,需要經過芯片設計、芯片製造,測試封裝幾個環節。芯片設計環節輕資產,我國起步多時尚有優勢,華為海思就是最著名的例子,但芯片製造國內則還處於追趕階段。
雲岫資本的數據顯示,截至今年7月份,半導體領域的投融資額已經是去年的兩倍,達到1440億元人民幣,其中芯片設計狂攬七成以上投資額。
如今芯片領域成為了大國角力的籌碼,原有的中國芯片設計公司擴充產能,創業公司亦是瞄準風口入場,一些原來沒碰過芯片的大廠也大魚入海,從芯片設計做起。由此,芯片設計成為這波芯片搶人大戰的主戰場。
據36氪報道,一位國內研究院AI人才跳槽,一家終端大廠給出75萬年薪,某 AI 四小龍年薪一樣跟進到了75萬,還附送了30萬期權+10萬簽字費,但最後被一家互聯網大廠以年薪100萬拿下,還沒算額外的現金和股票——比原先研究院的年薪翻了兩倍。甚至這些芯片企業還跑去高校蹲點,老師學生統統不放過。
按照往年的行業標準來看,芯片行業的人才如果跳槽的話,薪資的漲幅一般穩定在10%左右,如果可以到20%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條件了,但是如今為了搶人,許多企業都開出了2倍薪資的條件,甚至有企業直接拋出「薪資open」的條件。
報道指出,大多數求職者還是會奔着發展穩定的大公司去,第二選擇才是有潛力、期權的獨角獸類型的公司。而沒背景的創業公司,如果不是成為合伙人級別的人物,再高的薪水也基本都會被慎重考慮。
事實上,中國芯片產業的轉折點就是一部濃縮的大牛跳槽史,例如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、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,中微半導體創始人尹志堯都是從德州儀器——一家比英特爾還要早成立38年的美國半導體公司跳槽回國。
從歷史來看,國際人才是美國半導體產業保持強大的驅動力之一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大批歐洲居民移居美國,為美國帶來大批專家和專業人才,像晶體管技術的發明人肖克利就來自英國;而硅谷作為世界科技中心,更是吸引大批亞洲人才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中國科技巨頭華為已經啟動「天才少年」計劃,面向全球出重金招聘數學、計算機、物理、材料、芯片、智能製造、化學等相關領域的青年學者,並安排導師以及重大課題加以培養。
歸根結底,要解決中國芯片產業「人才荒」,短期可以靠人才引進解燃眉之急,長期還得靠自己培養專業人才。但無論怎樣,芯片人才隊伍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,也需要給行業的人才和技術積累一些時間,打牢芯片產業發展的地基。